当前位置:综合 > >正文

全球最大的人口陷阱?印度人口可能已超越中国

1月17日,我国公布了2022年末中国人口的最新数据,为14亿1175万人。人口总数比上年年末减少了85万人(国家统计局数据未包含港澳台及海外华侨)。这是自1962年以来,我国人口首次出现的负增长情况。

正当国人热议“生育”、“人口”、“结婚”等话题之余,印度已经闷声干大活,成为了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家。根据联合国之前的报告,2022年印度人口推算为14亿1200万。也就是说,印度人口或已超过我国。


(资料图)

作为新晋人口第一大国,印度政府的人口政策又是什么样的?印度能从亿万劳动力中获得多少人口红利?印度真的能将人口红利转化为经济红利吗?

“世界第一”,早已预定

从人口增速来看,印度人口超越中国早已经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从十几年前开始,联合国以及各类人口预测软件都在不断预测印度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时间,预测出的结果有2050年、2045年、2030年等等,但是眼下才刚迈入2023年,数据就显示着这一刻的到来,看来印度人口超越中国的时间来的要比之前预测的都要快。

当然,数据的统计总有一定的误差,要确定超越中国人口的精确时间点比较困难,但哪怕我们保守点说,就算印度人口没有超过中国,至少也近乎持平了。

除了和中国人口在总量上打个平手,印度人口也有其他一些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条:稠密、年轻、不均衡。

首先,印度和中国早就是世界人口前二的国家,人口之多,自不必说。然而我们也别忘了,印度国土面积可远不及我国,这就造成印度的人口密度达到了惊人的431.7人/平方公里。

相比之下,根据2021年的数据,我国的这一指标仅为147人/平方公里。即便考虑到我国西北、西藏地区有大片地广人稀的土地,印度的人口密度也依然比我们高出不少。

其次,印度人口不仅多,而且年轻。印度仍属于年轻型国家,这是和我国最不一样的地方。该国平均年龄仅为28岁左右,比中国的平均年龄38岁整整年轻了10岁。

最后,印度的人口具有不均衡的特点,这种不均衡既体现在地域上,也体现在性别比上。一些著名城市,如德里、本地治里,人口极端稠密,而有些地区,如自然条件恶劣的西北部沙漠地带人口就比较稀疏。

当北部人口快速增长,还在经历“婴儿潮”的时候,南部经济发达的喀拉拉邦人口已经趋于稳定,甚至要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至于印度人口的性别比失衡问题,则根源于长期以来重男轻女的思想糟粕。近日,印媒amarujala就报道了马哈拉施特拉邦一女子因两胎都是女儿,气急杀婴的新闻。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

印度人长期以来用b超鉴定胎儿性别、堕女胎、杀女婴的恶行屡禁不止,造成了如今男女不平衡的恶果。即便是平安长大的女性,也很有可能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自食其力生活。

按道理,印度的劳动力人口占比应该较高,但实际上,2021年印度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9%,仅比中国的52.8%高出2.1%。之所以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女性就业比例较低,仅为32.5%。

面对印度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的宗教思想传统、较大的人口基数、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状况,自打印度独立起,印度政府就不断根据情况调整人口政策,生育控制的历史长达半个多世纪。

1947年刚独立时,印度人口虽只有3.6亿,但印度政府早在1952年就已经开始了对生育的控制。然而,这种控制并不严格,所以未能成功遏制住快速增长的人口。

到了1975年,英迪拉·甘地执政地位受到威胁、印度进入国家紧急状态期间,政治形势较为紧张,在计划生育方面出现了一些乱象。

当时,数百万人被迫绝育,不做绝育手术的政府工作人员要被解雇、教师不准任教、商人不许营业,甚至还发生了未婚者被强制绝育的事件。

1977年印度人民党上台后,一改英迪拉·甘地时期严厉的人口控制措施,实行自愿的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随之反弹。

直到2000年,瓦杰帕伊政府时期提出《2000印度国家人口政策》,印度至此才形成第一个清晰的人口控制纲要性文件。

人多势众就是胜利?

对于印度来说,人口是不缺了,但是有没有红利呢?要搞懂这个问题,要先弄明白什么是“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不是说人口越多“红利”越大,而是要看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如果一个国家的生育率迅速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例还没来得及升高,此时年富力强、有劳动能力的人承担的育儿和赡养老人的压力小(专业一点说,即较小的人口抚养比),他们占人口比例大,人口结构年轻化,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称为“人口红利”,或者叫“第一人口红利”。

一般来讲,当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时,就叫做“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期”。

比起我国,印度的人口红利窗口期来得晚,结束的也晚,时间跨度大约是从上世纪90年代延续到本世纪中叶。据统计,到2050年,印度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会比中国多出1.7亿。

这样一看,印度似乎还能享受近30年人口红利。然而,人口红利并不完全等于经济红利。因为人口增加,并不意味经济一定能得到发展。人口红利能否转化为经济红利,一要看人口素质、二要看国家产业结构。

首先,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绝对数量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而要提高人口素质,首先看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较为发达,但是基础教育却是一个严重短板,普遍存在着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公立学校教学水平低下、女童入学率低等问题。到2006年时,印度还有近40%的人是文盲。

在城市中产家庭的孩子接受英语精英教育、有机会入学知名大学甚至前往欧美留学的同时,广大农村的穷人却被困在了因缺少教育而代代贫困的循环中。在一个以IT闻名、不缺高水平人才的国家,同时也存在大量文盲,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印度特色”。

不仅如此,印度还面临着每年大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前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寻求发展,导致印度高端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

在产业结构方面,印度农业人口占据总人口的70%以上,这部分劳动力整体受教育水平低,农业部门已无法吸纳如此多的劳动力。

然而,印度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中最为亮眼、发展势头最好的又是IT行业,该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广大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大军同样无法得到就业机会。

于是,庞大的人口本身成为一种负担,由此还带来失业和贫困问题,更成为社会痼疾。

莫迪上台后推出“makeinIndia”计划,旨在大力引入外商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从而提高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带动就业。有心人会发现,这项政策英文用的是“make”而非“made”,或许莫迪意在表示将该政策持续推进的决心。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产业结构要想改变,尚需时日,印度的人口红利想要充分转化为经济红利,也同样任重道远。

人口涨得挺快,但也没那么快

虽然人口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印度人口的增速还没慢下来,仍然是金砖国家中最快的。根据印度内政部数据,印度201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7‰,同年中国只有3.3‰,更别提最近已经跌到了负数。

但是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印度的人口增长率自上世纪70年代就呈现出总体下滑趋势。

在80年代,地方政府获得中央政府财政上的支持,更进一步行落实国家的人口控制政策,使得印度人口的十年增长率从1991-2001年的21.54%下降到2001-2011年的17.64%。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印度的人口增速也会不断下滑。

在空间跨度上看,印度也比不过非洲国家的人口增速了。或者说,不仅是印度,整个亚洲的人口都将在2055年达到顶峰,未来的人口增长还要瞧非洲。

根据联合国的预计,从现在到2050年,非洲将占全球人口增长的一半以上。届时,世界人口格局将发生变化,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将翻一番。

如果从生育率来看,排在世界前十的国家清一色位于非洲,印度还远远排不上号。

21世纪之初,印度人均GDP约为中国的一半。20多年后的今天,两国在人口上几乎齐平了,然而中国的人均GDP已经是印度的5.4倍,人民的生活水平早已发生了质的飞跃。

如今,印度拿下了人口第一的位置,然后呢?如何利用庞大的人口把自身的经济发展起来,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匹配得上印度一直追求的“有声有色的大国”理想,从而避免“人口红利”变为“人口陷阱”甚至“人口灾难”,这是印度应当解决的问题。

(责编:李雨)

标签: 全球最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