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正文

南京存贷款总量突破10万亿元

南京存贷款总量突破10万亿元

金融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实现历史性跨越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相关资料图)

曹丽珍

通讯员王德勇任建军

南京金融迎历史性时刻!记者17日获悉,近年来,紧密围绕“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目标,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有效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精准落实金融政策,持续优化金融供给,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全市存贷款总量突破10万亿元大关,存贷款增量双双创下同期历史新高,南京也成为全国第5个迈入10万亿大关的副省级城市。

存贷款总量突破10万亿元,金融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新年新气象,南京金融业迎来历史性跨越时刻。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末,全市存、贷款实现“开门红”,存贷款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达10.25万亿元,继续位居全省首位,存贷款增量双双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5.2万亿元,同比增长14.8%,比年初新增2490亿元,同比多增1879.5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05万亿元,同比增长13.8%,比年初新增1664.1亿元,同比多增621.3亿元。

据此,南京成为继深圳、广州、杭州和成都之后,第5个成功迈入10万亿大关的副省级城市。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近5年,全市存贷款总量从2018年初的5.59万亿连续跨过5个万亿关口。2018—2022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从1473亿元增加至2200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1.5%提升至13%,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持续稳步加大。

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实现“新提升”

2022年南京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成绩单”日前新鲜出炉。记者梳理发现,稳健高效运行的南京金融业,助力实体经济质效实现“新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行南京分行营管部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3529亿元,同比增长20.7%,已连续16个月保持两位数稳步增长。制造业贷款保持高位增长的同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171亿元,同比增长16.2%,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速26.3%,超过各项贷款增速2倍。

过去一年,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实施,让各行各业的市场主体纷纷受益。2022年,人行南京分行营管部发放再贷款再创历史新高,达864亿元,共支持2.82万户市场主体;办理再贴现340亿元,2340户市场主体受益。同时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再贷款、交通物流再贷款、普惠养老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等“总对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南京加速落地。截至去年年底,相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宁投放达425.3亿元,撬动金融机构发放合格贷款552.7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564户。

信贷规模增加的同时,我市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记者了解到,2022年,全市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27%,同比下降21.44个基点。据测算,去年全年,全市金融机构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减免支付手续费等共为企业节约成本多达62.2亿元,金融让利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加大。

此外,通过实施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政策,人行南京分行营管部向全市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发放央行支持资金4.8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0.66万户,户均减息4510元。

持续发力重点领域,金融改革创新获得“新突破”

据悉,截至2022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分别同比增长26.6%和71.1%。这两个两位数的增幅,是对去年南京成功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有力印证。

科创金融发展迈入新阶段的同时,自贸区金融创新同样成效显著。通过持续推进金融支持自贸区“一行一策”长效机制建设,多项创新业务在自贸区先行先试,2022年,自贸区内银行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大幅增长469.5%。

此外,绿色金融和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蓬勃发展。2022年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6104亿元,同比增长2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5.4个百分点;发行各类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62亿元,居全省首位。2022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118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年同期高8.7个百分点。

存贷款总量迈过10万亿元大关,既是南京金融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也寓意着一个全新的起点。接下去,人行南京分行营管部将继续精准有力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落细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中的金融举措,切实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力度,全力推进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保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标签: 同比增长 实体经济 个百分点

推荐阅读